太平廣記卷第一 神仙一 老子
本卷(回)字数:8375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曲仁里在今河南鹿邑縣一帶。春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正義括地志苦縣亳州谷陽縣界。有老子宅及廟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家,猶以爲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蓋神靈之屬。或云,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馮夢龍評:老子母爲玄妙至女。據化胡經,再投淨妙夫人體爲釋迦。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爲我姓。」或云,上三皇時爲玄中法師,下三皇時爲金闕帝君元始上真衆仙記,上三皇:天皇即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盤古氏是也,地皇即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地皇是也,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下三皇:天皇即大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也,地皇即神農炎帝氏以火德王也,人皇即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也。伏羲時爲鬱華子神農時爲九靈老子祝融時爲[00295]廣壽子黃帝時爲廣成子顓頊顓頊,音專須。時爲赤精子,帝嚳,音酷。時爲祿圖子時爲務成子時爲尹壽子夏禹時爲真行子殷湯時爲錫則子文王時爲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守藏史,掌圖󿀂典籍之官。或云,在蠡,音李。鴟,音吃。指鷂鷹。夷子,在陶朱公陶朱公別稱。既佐勾踐﹐以越王不可共安樂﹐棄官遠去﹐居於﹐稱朱公。以經商致巨富。皆見於群󿀂,不出神仙正經。正經,指正宗典籍。未可據也。葛稚川葛洪東晉人。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人。出身江南士族,祖、父歷任西晉要職。自幼好學,博覽群書,精治五經,立志爲文儒,以復興儒學自任。又好神仙導養之法,從葛玄弟子鄭隱學道。司馬睿爲相,辟召爲掾,後又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後遷伏波將軍,賜爵關內侯。後舍儒入道。「從祖玄,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學,悉得其法焉。後師事南海太守鮑玄亦內學,逆占將來。見,深重之,以女妻業,兼綜煉醫術」。東晉元帝時,聞交趾出丹砂,求爲勾漏令,帶子侄同行。至廣州,爲刺史鄧岳所留,乃往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著述不輟,遂歿於此。著抱樸子內外篇七十卷、神仙傳卷、隱逸傳卷、肘後󿀅急方卷。:「以爲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於三代三代,指三朝。顯名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子蓋得道之尤精者,非異類也。按史記老子之子名,事吳郡沈氏野竹齋抄本後簡稱抄本;陳鱣校本後簡稱校本;「事」作「仕」。爲將軍,有功,封於。至之子之子之玄孫,仕於󿀆,爲膠西王太傅,家於。則老子本神賈翔猶龍傳序云:老子本亦人靈,「神」字疑訛。靈耳,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爲神異,使後[00296]代學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者,若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異類,則非可學也。或云:老子欲西度關,函谷關關令尹令尹,楚國宰相稱令尹,位居百官之首。左傳莊公四年:「令尹鬥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營軍臨。」史記楚世家:「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爲太子,語令尹子上。」"郟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公子圍爲令尹,主兵事。」「陳軫曰:今君已爲令尹矣,此國冠之上。」此當指關長。知其非常人也,從之問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聃,音丹。然,遂有老聃之號。亦不然也。今按九變九變,道教典籍。未詳其載。元生十二化經元生十二化經,道教典籍。未詳其載。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而已。所以爾者,按九宮九宮,道教典籍。未詳其載。三五經三五經,道教典籍。未詳其載。元辰經元辰經,道教典籍。未詳其載。:人生各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乃三百餘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爲主,並老太平御覽六五九,引神仙傳無「老」字。仙經秘文,以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西昇中胎西昇中胎,道教典籍。未詳其載。復命苞復命苞,道教典籍。未詳其載。珠韜玉機抄本「機」作「」,初學記二三御覽三六三,引神仙傳作「」。當是「」訛󿀁「」,寫作「機」。珠韜玉機,道教典籍。未詳其載。金篇內經金篇內經,道教典籍。未詳其載。皆云:老子黃白藝文類聚七八、太平御覽三六三引無「白」字。色,美眉,廣顙顙,音嗓。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達理,指通貫之紋路。日角月懸;鼻純骨雙[00297]柱,耳有三漏門;漏門,此指耳孔。足蹈二五,二五,指一丈。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時爲守藏史,至武王時爲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爲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見者,稟氣與常人不同,應爲道主,故能爲天神所濟,衆仙所從。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金液,道士所煉一種丹液,服之可成仙。󿀆武內傳:「其次藥有九丹金液,紫華紅英,太清九轉五雪之漿。」次存玄素守一,思神曆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自有目錄。其不在此數者,皆後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無欲,專以長生爲務者,故在雖久,而名位不遷,蓋欲和光同塵。和光同塵,語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塵。」王弼注:「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吳澄注:「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而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後以「和光同塵」指隨俗而處,不露鋒芒。內實自然,道成乃去,蓋仙人也。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相從三年,而後可教焉。」孔子旣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00298]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曰:「也。聖人亦讀之。」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爲讀之?其要何說?」孔子曰:「要在仁義。」老子曰:「蚊虻噆噆,音暫,叮咬也。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老子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獻人,則人莫不獻之其君;使道而可進人,則人莫不進之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春秋,誦先王之道,明之跡,以七十餘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00299]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孔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爲弓弩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飾意以爲走狗而逐之,未嘗不銜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爲鉤緡而投之,未嘗不釣而制之也。至於龍,乘雲氣,遊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使吾口張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縮,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陽子陽子春秋人。名孫陽、字伯樂擅相馬。索隱張揖陽子伯樂也。孫陽伯樂秦繆公善禦者也。」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乘孅阿󿀁禦。」見於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陽子曰:「敢問明王之治。」老子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萬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稱其名;位乎不測而遊乎無有者也。」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昇崑崙。關令尹占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知是也。馮夢龍評:具眼。老子在中國,[00300]都未有所授,馮夢龍評:中國都未有所授,可知仲尼老氏弟子。命應得道,乃停關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賃於老子,約日雇百錢,計欠七百二十萬錢。見老子出抄本「遊」作「遠」。行,馮夢龍評:按,出關在昭王二十四年。一云騎青羊,故眉州青羊橋速索償不可得,馮夢龍評:貪財。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而爲作辭者,亦不知已隨老子二百餘年矣,唯計所應得直之多,許以女嫁馮夢龍評:󿀁作辭者之女。見女美,尤喜,馮夢龍評:好色。遂通辭於尹。得辭大驚,乃見老子老子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爲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與汝,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安息國西亞古國。󿀆武帝領有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據史記大宛列傳󿀆󿀂西域傳安息位於大月氏之西、康居之南、條支之東都城在番兜城屬邑大小有數百城。固當以黃金計直還汝,汝何以不能忍?」馮夢龍評:字字有意,莫但作奇事看過。乃使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成一聚枯骨矣。老子神人,能復使生,乃爲叩頭請命,乞爲老子出錢還之。老子乙太玄符投之,立更生。卽以錢二百萬與,遺之而去。並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之事授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00301]退而書之,名曰道德經焉。馮夢龍評:安息國者,喻身心休歌處。黄金還汝,欲以金丹度之,非頑金也。「不能忍」三字,極中學道者之膏盲。所以不能忍者,由貪財好色故。閱神仙傳等書,須知借文垂訓,若認作實事,失之千里。行其道,亦得仙。󿀆竇太后竇太后󿀆文帝皇后,󿀆武帝祖母。清河觀清人。呂后時,爲代王姬。代王即位,被立爲皇后。崇信黃老之學。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皆不得不讀,讀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然,而竇氏三世保其榮寵。太子太傅疏廣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自幼好學,後征爲博士、太中大夫、太子太傅。與其侄疏受俱受宣帝器重,數獲賞賜,朝廷上下成以爲榮。後與侄同辭官,爲世人所贊。將財產分與鄉里,防子弟因富而驕,使里人悅服。父子,深達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棄官而歸,散金布惠,保其清貴。及諸隱士,其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於險世。其洪源長流所潤,洋洋如此,豈非乾坤所定,萬世之師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爲宗也。神仙傳

 

白话译文】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还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是鸱夷子,在吴国就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经书的正式传记中,没有什么依据。晋代的道学大师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曾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专门从事人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入人间的庸俗龌龊,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封爵。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仅仅是一位老子呢?这都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人们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才编造了那些奇闻异说以耸人听闻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根据《史记》上记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作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地名)。李宗的儿子是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在汉朝作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让后代人更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的人们更认为老子是长生不老的神仙,根本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老子只是个得了道的凡人,人们一定会努力学他,如果说老子自来就是神仙,人们会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了。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令尹名叫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这个说法不对。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一个“聃”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必然多了些。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神仙的经传秘文。其它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是通达灵异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身,消灾辟邪,清除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术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他效法、自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这是必然的事。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老子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或不在位都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汉代的窦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窦氏家族人人都必须读老子的书,读后都获益匪浅。所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天下太平国运兴盛,而窦氏三代也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和皇帝的恩宠。太子的老师疏广父子也深深理解老子的道义,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父子二人同一天辞官回家,把他们的财富散给了穷人,以保持高贵的节操。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术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着力于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说和道术渊博深遂,流传很广,这难道不是乾坤所定,值得后代万世向他师法学习的吗?所以庄周一派的门徒,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