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祐集「重刊嘉祐集」十五卷,宋蘇洵撰。文集,亦名嘉祐新集、老泉先生集。因洵于嘉祐年間得歐陽修等賞識而斐聲文壇,故文集以嘉祐名之,系宋仁宗年號。據曾鞏為洵所作墓誌銘,稱其有二十卷,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皆稱洵有集十五卷,可見其集在宋代至少已有二本,亦有言十五卷本為二十卷本之殘卷。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宋巾箱本。宋代已有二十卷本和十五卷本,亦先後有二十卷、十六卷、十五卷和十三卷等諸版本流行。宋紹興十七年「公元一一四七年」婺州州學刻本,題曰嘉祐新集,徐乾學家傳是樓所藏,為十六卷。清康熙間蘇州邵仁泓刊本亦稱其從宋本校正,為十六卷,題曰老泉先生集。宋以後,明代有淩蒙初所刊朱墨本「並為十三卷」,清初有蔡士英刊刻、任長慶校正十五卷本。收入四部叢刊集部、四部備要集部宋別集中,均作十五卷。收入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中,則是以徐乾學藏本為底本,參以邵仁弘本,又補入上二本之闕漏,凡十六卷,附錄二卷,附錄為清康熙婺州教授沈斐所輯。清道光間,眉州刻三蘇全集本二十卷。又影印影宋鈔本十五卷,凡文十四卷,詩一卷。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本,十五卷,是嘉祐集唯一存世宋刻本,高十五點二釐米,寬十點五釐米,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鈐有「尺月樓」、「漢卿珍藏」、「鏡汀」、「澂印」、「徐健菴」、「乾學」、「丕烈」、「蕘夫」、「汪士鐘印」、「閬源真賞」、「松年」「隺儕讀過」、「昌遂」等印,曾經清徐乾學、黃丕烈、汪士鐘、于昌遂等人遞藏,有黃丕烈、喬松年跋。近人羅振常輯經進三蘇文集事略本老泉先生文集為十二卷,有宋郎曄注,並附考異一卷,補遺二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嘉祐集十六卷、附錄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宋蘇洵撰。洵有諡法,已著錄。考曾鞏作洵墓誌,稱有集二十卷。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作十五卷。蓋宋時已有二本。是本爲徐乾學家傳是樓所藏。卷末題紹興十七年四月晦日婺州州學雕。紙墨頗爲精好。又有康熙間蘇州邵仁泓所刊,亦稱從宋本校正。然二本並十六卷,均與宋人所記不同。徐本名嘉祐新集。邵本則名老泉先生集。亦復互異,未喻其故。或當時二本之外,更有此一本歟?今世俗所行又有二本。一爲明淩蒙初所刊朱墨本,並爲十三卷。一爲國朝蔡士英所刊任長慶所校本,凡十五卷。與晁氏、陳氏所載合。然較徐本闕洪範圖論一卷,史論前少引一篇。又以史論中爲史論下,而闕其史論下一篇。又闕辨姦論一篇、題張仙畫像一篇、送吳侯職方赴闕序一篇、謝歐陽樞密啟一篇、謝相府啟一篇、香詩一篇。朱彝尊經義考載洵洪範圖論一卷,注曰未見。疑所見洵集,當卽此本。中間闕漏如是,恐亦未必晁、陳著錄之舊也。今以徐本爲主,以邵本互相參訂,正其訛脫。亦有此存而彼逸者,並爲補入。又附錄二卷,爲奏議郎充婺州學教授沈斐所輯。較邵本少國史本傳一篇,而多挽詞十餘首。亦並錄以備考焉。
蘇洵,眉州眉山人,字明允,號老泉。洵出身寒微,少喜遊蕩,年已壯猶不知書,其父蘇序亦縱而不問。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遂閉門苦讀,精通六經、百家之說。為知益州張方平所知。嘉祐元年「公元一零五六年」攜子軾、轍赴試京師,方平薦其父子于韓琦、歐陽修。修上其所著文二十二篇,士大夫爭相傳閱,名動京師。除試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參與修纂建隆以來禮書,名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長於古文,筆力雄健,議論暢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子軾、轍合稱三蘇。有諡法、嘉祐集流傳於世。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