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徐鉉校訂。初稿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反復訂補二十餘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定稿,自敍曰:「今敘篆文,合以古籀。」知其所收釋文字有篆文、古文、籀文。認爲隸變前漢字之結構與性質均有變化:「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即原始漢字稱「文」,整體象形表意,不帶標音;孳乳漢字稱「字」,部分象形表意,帶標音成分。二者兼而釋之,故稱說文解字,簡稱說文。全書收釋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共一萬零五百一十六字。其中「依類相形」之「文」十不足二,「形聲相益」之「字」十有八余。編排體例嚴整,多所創獲發明。許慎分析篆文字形結構,將五百四十字立爲部首,以統含有同一偏旁之各字,故餘八千八百一十三字各有所歸,若網在綱。五百四十部首始於「一」終於「亥」。每部內文字,大抵本三原則:意義好善者在前;專有名詞在前;意義相近之字集中一起排次。每字說解均兼說形音義:先解釋字義,次分析字形,後說明字音。時有徵引經傳、群書、方言、通人之說,附以古文籀文與「一曰」作參考。字形分析原則爲「據形以說音義」。旨在辨明「四體」,其條例是:凡言「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者則爲象形字,凡言「指事」、「從某一象某某」者則爲指事字,凡言「從某從某」、「從某某」者則爲會意字,凡言「從某某聲」、「從某省某聲」、「從某某省聲」者則爲形聲字;凡言「從某從某某亦聲」者則爲會意兼形聲字。黃承吉曰:「不有說文,勢必至今日舉一字而不知其爲何聲,不知其爲何義,甚至不知其屬何偏旁。」字義解釋專注于本義,以形訓爲主,以音訓爲輔,以義訓使之精確化,從而集周秦西漢訓詁學之大成。許沖上說文解字表:「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日本靜嘉堂北宋刻本影印。

書至代傳習不廢,代宗大歷李陽冰規摹小篆刊定之,將十五卷改爲三十卷。是本盛行于晚,亡佚於五代末。據以傳說文者有徐鉉徐鍇兄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世稱「小徐本」。後至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奉詔校正書,重加刊定,世稱「大徐本」。大徐本駁正李陽冰刊本之謬誤,保持書原貌,亦略有增改:別加標目於卷首;每字之下據孫愐唐韻加注反切;略加補釋,間引李陽冰徐鍇之說;增益許慎未收之經典用字,列於每部之末,稱「新附字」。

今流傳「大徐本」以汲古閣本爲最早,存于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嘉慶十四年孫星衍又據本重刻,即平津館本。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又據本重刻,即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影印本之底本。代治說文者有二百餘人,成就卓著者號爲「說文四大家」,即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王筠,撰說文解字句讀朱駿聲,撰說文通訓定聲

,字叔重汝南召陵,約生於光武帝建武中,卒于安帝延光末年。純樸篤厚,博通經籍,師事賈逵,深受馬融推敬,時讚曰:「五經無雙許叔重」。曾任郡功曹,舉孝廉,爲太尉南閣祭酒,再遷除長。初平四年與劉珍馬融等校書東觀,先後撰寫五經異義孝經古文說淮南子注說文解字

鉉,字鼎臣,揚州廣陵人。生於後梁末帝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初仕南唐,後歸,官至散騎常侍。


其他版本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平津馆丛书本(嘉庆刻、光绪刻、光绪影印)
清光绪十一年平江洪氏刻本
民国间铸记书局石印本
同治十三年东吴浦氏翻刻孙氏平津馆仿宋小字本
清光绪间扫叶山房刻本
古经解汇函本(小学汇函,同治刻、光绪石印、光绪刻)
清乾隆三十八年朱筠椒华吟舫刻本
清康熙三年刻本
民国十二年上海马新书局石印本
清初毛氏汲古阁刻三次校改本
清抄本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
清同治十年四川合州影刻椒华吟舫本
清初毛氏汲古阁刻二次校改本
清初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清光绪七年高行笃刻本
清嘉庆十三年孙氏平津馆影宋抄本
抄本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椒华吟舫本
续古逸丛书本
清光绪元年平江洪氏刻本
清同治十年四川合州刻光绪二年川东官舍重修本
民国十八年上海扫叶山房影印本
民国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藤花榭刻本
清同治十三年东吴浦氏刻光绪五年印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清嘉庆十二年额勒布藤花榭仿宋刻本
清刻本
清光绪十一年蕉心室刻本
清初翻刻汲古阁本
清光绪八年刻本
清重刻平津馆本
宋刻元修补本
猜你喜欢
千字文释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