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林先生余集「亭林餘集」一卷,清顧炎武撰。收文十六篇,清蒯光典亭林餘集跋曰:「右亭林先生餘集一冊,乃乾隆間長洲彭進士紹升得其原稿刊行者也。迄今百餘年,印本日稀。」炎武著述甚富,而文集卷帙無多,蓋其一生恥為文人,非有裨明道淑世,或攸關國計民生者,皆不徒作。亭林文集六卷,顧氏門生潘耒首刊於康熙間。因顧氏詩文多犯清諱,故刊刻時多有刪減。乾隆間,彭紹升於昆山書肆購得亭林文集抄本,比潘刊本多十餘篇,編為亭林餘集,一卷,刊刻行世。光緒初年,蕭穆為兩湖書院監督蒯光典校刻亭林餘集,並代為作跋。穆以已藏海昌陳其昌本「陳本為黃府次歐陽山館舊抄本之過錄本」為底本,參校潘刻本、彭刻本。以抄本為主,抄本間有脫訛,仍以潘刻本諟正之。穆又輯得顧氏與陸桴亭一劄,亦補入亭林餘集。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誦芬樓刻本。光緒間合肥蒯氏刊餘集一卷,後光緒三十二年匯印。光緒二十五年梁鼎芬輯刊端溪叢書本、三十年會稽董氏山隱居校刊巾箱本,均收餘集。華忱之整理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版,亭林餘集用蒯光典重刻本為底本,以傅增湘手抄本參校。
顧炎武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顧亭林為清學開山第一人,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炎武明末諸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苟同,耿介絕俗。最與裏中歸莊相善,共遊複社。於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昆山抗清義軍,敗,幸而得脫。後漫遊南北,屢謁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間被舉鴻博,堅拒不就。炎武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最精韻學,能據遺經以珔六朝唐人之失,據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欲追複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學之變。性喜金石之文,晚益篤志六經,稽古所得,隨時劄記,作日知錄三十卷,尤為炎武終身精詣之書,凡經史之粹言具在。國朝稱學有根柢者,以顧炎武為最。朱彝尊評顧詩曰:「詩無長語,事必精當;詞必古雅,抒山長老所雲清景當中,天地秋色,庶幾似之。」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肇域志一卷,音論三卷,詩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正韻二十卷,日知錄三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金石文字記、求古錄、杜解補正、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京東考古錄、譎觚、菰中隨筆、亭林文集、詩集傳於世。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