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尹洙撰。诗文别集。因洙世称河南先生,故名。范仲淹序其集称「索而类之,成二十七卷」,则其集之成实出范氏之手。宋时尚有他本流传,卷数不一,然宋元刻本未能流传至今。
河南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宋尹洙撰。詩文別集。因洙世稱河南先生,故名。范仲淹序其集稱「索而類之,成二十七卷」,則其集之成實出範氏之手。宋時尚有他本流傳,卷數不一,然宋元刻本未能流傳至今。此集收詩一卷,雜議、雜文二卷,記、序、書等八卷,行狀、墓表等六卷,疏表等八卷,五代春秋二卷。末有附錄一卷,載有關洙生平史料。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春岑閣鈔本,題名作河南先生文集。有黃丕烈校明鈔本「簡稱明鈔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三年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館刻本,合穆修、柳開二家為三宋人集,翻嘉慶十二年秦瀛校本,即為清光緒六年巴陵方功惠碧琳琅館刊本。兩淮馬裕家藏本,乾隆五十八年,李保泰于友人吳紹燦處獲見揚州馬氏叢書樓藏河南尹先生文集,屬友人錄之而未能終稿,卷十七以後乃其閒暇之時親自抄寫完備。因第二十六、二十七卷五代春秋已有任大椿刊本,不復重寫,故存二十五卷。翁同書得此書,咸豐七年取軍政閒暇之時校勘其文,於咸豐八年寄回京師家中,故而得以保全。同書考書版本源流,宋欽宗名趙桓,宋高宗名趙構,據文中避諱「桓」、「構」二字,當傳錄為南宋本。洙之文集整理較善者當為全宋文本,此本雖有舛誤,然從南宋本傳錄,文字頗有可取之處,同書校勘之文字,亦有能補全宋文本之處。另有兩宋名賢小集本,收有皇雅一卷,載其文十篇,多涉西師征蜀、削地方官勢以加強中央集權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河南集二十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宋尹洙撰。洙有五代春秋,已著錄。洙爲人內剛外和,能以義自守。久歷邊塞,灼知情形。凡所措置,多有成效。其沒也,歐陽修爲墓誌,韓琦爲墓表,而范仲淹爲序其集。其爲正人君子所重,與田錫相等。至所爲文章,古峭勁潔,繼柳開、穆修之後,一挽五季浮靡之習,尤卓然可以自傳。邵伯溫聞見錄稱:「錢惟演守西都,起雙桂樓,建臨園驛,命歐陽修及洙作記。修文千餘言,洙止用五百字。修服其簡古。」又稱「修早工偶儷之文,及官河南,始得洙,乃出韓退之之文學之。蓋修與洙文雖不同,而修爲古文則居洙後也」云云。蓋有宋古文,修爲巨擘,而洙實開其先。故所作具有原本。自修文盛行,洙名轉爲所掩。然洙文具在,亦烏可盡沒其功也。集凡二十七卷,與宋史藝文志所載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二十卷者,蓋傳寫之脫漏。其雙桂樓、臨園驛記集中未載,當由編錄之時已佚其稿矣。
尹洙,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陽」人,字師魯。洙少聰慧,善為文,少時即與兄源以文學知名。論文尊崇孟子、韓愈,卻不甚排斥佛老。天聖進士,曆知光澤、伊陽等縣,有能名,召為館閣校勘。會范仲淹貶,洙奏稱師友被罪,不可苟免,黜監唐州酒稅。曾作敘燕、息戍等篇,述西北軍政,言之甚切,请仁宗以危亡為懼,改革弊政。西夏攻宋時,屢為陝西帥府判官,數上疏論兵事。曆知涇、渭等州,曾兼涇原路經略公事。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坐以公使錢為部將償債,貶監均州酒稅。洙性內剛外和,博學有識度,與歐陽修等提倡古文,世稱河南先生。著作有河南先生集、五代春秋等傳於世。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