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王禹偁撰。以「易」筮之,得「干」之「小畜」,故名。凡赋二卷、诗十一卷、文十七卷,诗文分类系年,不收谏疏类文字。禹偁诗文散佚甚多,世多钞传其诗,而全集罕觏。
宋王黃州小畜集「小畜集」三十卷,宋王禹偁撰。禹偁嘗自次其文,咸平三年自序稱文集編成即將命名,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小畜之象曰: 「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蓋其位不能行道,而文可以飾身,故以是名之。集內詩文分類系年,且不收諫疏類文字,或出於避禍之計。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著錄小畜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著錄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二十卷。其集北宋已有刊本,然久佚。
此為四部叢刊景印經鈕堂鈔本。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知黃州沈虞卿因北宋本久佚,遂於郡齋再刻此集,黃州本遂為各本之祖。是集以宋刻鈔補本為最善,今藏國家圖書館,此本乃黃丕烈于道光元年購于書攤,宋刻占三分之一,餘者鈔補出呂無黨之手,亦源于宋本,四部叢刊初印時取經鉏堂抄本,二次印本即改用此本,並附張元濟撰劄記一卷,為今通行善本。明野竹齋抄本。從宋刻摹寫,有岳西道人複初「其人姓氏不詳」手跋,今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又有趙熟典刊本,於乾隆二十五年刊於愛月堂。此本眉批精校,四周雙欄,粗黑口,又魚尾,今藏國家圖書館,與上明抄本缺文訛字大略相同,或即從之出,惟輾轉傳刊,訛字更多。四庫全書蓋亦源出此系,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卷首有禹偁序,卷末有虞卿跋,又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另禹偁曾孫汾編有小畜外集二十卷傳世,已殘缺。是集南宋初「或云北宋」有刻本,今僅存第七至第十三卷殘帙,有影印鈔寫宋殘本,乃陸心源皕宋樓舊物,後歸日本靜嘉堂文庫。是集國內惟有鈔本,皆由殘宋本出。四庫全書著錄紀昀家藏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小畜集之後,所收除小畜集三十卷附劄記一卷外,尚有小畜外集十三卷。四部叢刊初編本收入丁丙影寫之殘宋本「今藏南京圖書館」。禹偁詩文散佚甚多,今傳世僅此二集,全宋詩輯佚詩三十六首及斷句若干,全宋文又輯得佚文三十八篇「包括殘篇」,彌足珍貴。此外清人勞格、孫星華又輯有拾遺一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曰:小畜集三十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小畜外集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宋王禹偁撰。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屢以事謫守郡,終於知蘄州。事迹具宋史本傳。禹偁嘗自次其文,以易筮之,得乾之小畜,因以名集。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三十卷,與今本同。惟宋志作二十卷。然宋志荒謬最甚,不足據也。宋承五代之後,文體纖儷,禹偁始爲古雅簡淡之作。其奏疏尤極剴切。宋史採入本傳者,議論皆英偉可觀。在詞垣時所爲應制駢偶之文,亦多宏麗典贍,不愧一時作手。集凡賦二卷、詩十一卷、文十七卷。紹興丁卯歷陽沈虞卿嘗刻之黃州。明代未有刊本。世多鈔傳其詩,而全集罕覯。故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僅見書賈以一本持售,後不可復得爲憾。近時平陽趙氏始得宋本刊行。而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外集三百四十首,其曾孫汾所裒輯者,則久佚不傳。此殘本爲河間紀氏閱微草堂所藏。僅存第七卷至第十三卷,而又七卷前闕數頁,十三卷末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惟有篇首二行,計亦當闕一兩頁。原帙簽題,卽曰小畜外集殘本上下二冊,知所傳止此矣。其中次韻和朗公見贈詩及題下自注,「朗」字皆闕筆,知猶從宋本影抄也。凡詩四十四篇、雜文八篇、論議五篇、傳三篇、箴讚頌九篇、代擬二十篇、序十二篇,共一百一篇。較原帙僅三之一。然北宋遺集,流傳漸少。我皇上稽古右文,凡零篇斷簡,散見永樂大典中者,苟可編排,鹹命儒臣輯錄成帙,以示表章。此集原書七卷,巋然得存,是亦可寶之秘笈,不容以殘闕廢矣。
王禹偁,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字元之。世務農,太平興國進士,授成武主簿。端拱初,召試,直史館,獻端拱箴以寓規諷。朝廷訪以邊事,上禦戎十策。遷知制誥,判大理寺。為徐鉉雪誣,坐貶商州團練副使。後召入,再知制誥。至道元年,兼翰林學士,坐訕謗罷知滁州,改揚州。屢上書主張變法,為北宋政治改革派先驅。真宗即位,複知制誥,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降知黃州,作三黜賦以見志。奏請增江淮以南諸郡兵備,為真宗嘉納。遇事敢言,獎掖後進。禹偁有詩名,早歲嗜白居易詩,後重杜甫,詩風為之一變。文章通俗暢達,首倡「文以傳道而明心」之說,主張改革時弊而復古。著有五代史闕文、小畜集等。
癸卯年鵬為文化僅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