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
《后汉书》(东汉书)是南朝刘宋时范晔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述上起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事。此为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南宋庆元时期建安黄善夫刻,刘元起刊印本。《后汉书》的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
《白虎通德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
《涵芬楼集古善本》问世前后
涵芬楼,在近代藏书史和出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图书室,发展为藏书四十余万册、享誉中外的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古今文钞》《涵芬楼秘笈》等以它冠名的老商务图籍,闻名遐迩,至今仍是收藏者们追逐的“抢手货”。不过,《涵芬楼集古善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中国丛书综录》不载,商务馆史研究也几乎未有人提及。《涵芬楼集古善本·史记》书影《涵芬楼集古善本》的刊行原委,要从出版家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
王逸与《楚辞章句》
《襄阳府志.耆旧》(乾隆)载:王逸,字叔师,宜城人。元初中,举上计史,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子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后蔡邕亦造此赋,及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曾有异梦,意恶之,乃作《梦赋》以自厉。后溺水死,时年二十余。逸集屈原以下迄刘向之文,晋挚虞继为《文章流别》。梁昭明太子祖述之,以为总
《康熙字典》
此《康熙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依明代《字汇》《正字通》为基础编纂的汉字辞书。全书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以 214 个部首分类,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 47035 个。冠以检字、辨似、等韵,尾附补遗、备考。此为清康熙五十五年内府刊本。《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对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 “辨疑订讹” 的功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认为是
《书目答问》及其时代创新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引来众多名家为之评述。它既具实用性,又具时代创新性,在收录范围、著录内容、类目体例等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部好的书目不仅需要实用性,更需创新性。晚清出现的《书目答问》[1]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近百年来,《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为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即收有此书。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所谈到的要弄旧学,倒不
楚辞笺注
楚辞注本。明李陈玉撰。陈玉字石守,号谦庵,吉阳(今江西吉水)人,曾任武塘令、侍御史等职。明亡不仕,退隐山居,往来于古楚故地,被发行吟,追慕屈子之遗风。著述中常以注屈而寓兴亡之感,蕴藉忧患之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体会因此而常有过人之处。因其忧愁幽思,发愤著书,故《〈楚辞〉笺注》一书仅以三十日即成。陈玉有感于历代注家对楚辞注释方法的混同,而采取“笺”、“注”的形式,对它们进行研究。此书旨在托寓家国、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