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茶水記,唐張又新撰。約成書於唐寶歴元年。新唐書藝文志小說類、崇文總目小說類、郡齋讀書志農家類、直齋書錄解題雜藝類、通志藝文略食貨類、宋史藝文志農家類皆記載。是書僅約九百餘字,據陸羽茶經五之煮,略加發揮,尤重水品。論水乃茶之本,專述茶湯與水質之關繫,列舉與評價二十七種水質之優劣。列刑部侍郎劉伯芻所品七水,次列陸羽所品二十水。自言乃元和九年初成名時,在薦福寺得於楚僧,本題作煮茶記,乃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得於陸羽口授。後有宋葉清臣述煮茶泉品一篇,歐陽修大明水記一篇,浮槎山水記一篇。考書錄解題載此書,已稱大明水記載卷末,則宋人所附入也。清臣所記,稱又新此書爲水經。案太平廣記三百九十九卷引此書,亦稱水經。或初名水經,後改題,以別酈道元所志歟?
修所記極詆又新之妄,謂與陸羽所說皆不合。今以茶經校之,信然。又唐書羽本傳稱,李季卿宣慰江南,有薦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爲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則羽與季卿大相齟齬,又安有口授水經之理?殆以羽號善茶,當代所重,故又新託名歟。然陸遊入蜀記曰:史志道餉谷簾水數器,真絕品也。甘腴清冷,具備諸美。前輩或斥水品以爲不可信,水品固不必盡當。至谷簾泉,卓然非惠山所及,則亦不可誣也。是遊亦有取於是書矣。
本書据萬歴本茶書二十七種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
前列劉伯芻所品七水之優劣評價:楊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次列陸羽所品二十水,其以「顯理鑒物」之態,親身驗證,細加辨析,論山水、江水、河水、井水性質之異,對茶湯影響亦不同。
又新,字孔昭。深州陸澤「今河北深州」人。元和九年狀元及第,因曾爲府試解頭,後又爲制舉敕頭,人稱「張三頭」。歴諸府從事。寶歴中,李逢吉爲相,引爲補闕、祠部員外郎,人指爲鷹犬,爲「八關十六子」之一。逢吉出襄陽,表爲行軍司馬。貶汀州刺史。後歴主客、刑部二郎中,申、溫、江三州刺史,約會昌末終左司郎中任。詩多題詠之作。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記一卷,乃繼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重要茶道研究之作。亦善寫詩文,有唐才子傳并行於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