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部·诗类
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
万历北监刻十三经注疏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爲唐官修五經正義之一。漢初說詩四家:魯、齊、韓、毛。前三家爲今文說,後皆亡佚;毛詩爲古文說,獨存於世。傳孔子刪詩,授卜商,商五傳至荀子,荀子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從子毛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毛詩即指大毛公所傳,承孔子之說,以作教化之用,亦稱詩之風、大雅、小雅、頌爲「四始」,稱風、雅、頌、比、興、賦爲詩之「六義」。漢末至六朝,論毛詩者不一,鄭箋最著。唐
经部·孝经类
孝经注疏九卷
明万历北监刻十三经注疏本
亦稱孝經正義。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唐會要載開元十年與天寶二年,玄宗兩次注孝經,頒天下。唐書元行沖傳載,唐玄宗自注孝經,詔元行沖爲疏,立於學官。宋咸平中,邢昺奉詔疏孝經,即據元行沖本爲藍本。書前有唐玄宗序稱:「近觀孝經舊注,踳駁尤甚,至於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爲義,義以必當爲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
经部·小学类
千字文释义一卷
清歙西徐士业校刻本
千字文,南朝梁周興嗣編纂。全書兩萬一千字,共二百五十句,四字一句;四句一組,兩組一韻,前後貫通,互不重復。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農工、園藝、飲食、起居、修身、養性、綱常、禮教。本書以清歙西徐士業校刻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此清歙西徐士業校刻本,題曰「汪嘯尹先生纂輯,孫謙益先生參注,江都葉敬義方氏書本文,歙西徐士業建勲氏校刊」,大字精寫,蓋刊刻於清末。此千字文釋義由清汪
经部·易类
读易纪闻六卷
四库全书本
明張獻翼撰。獻翼字幼于,崑山人。後更名敉,嘉靖中國子監生。明史文苑傳附見皇甫涍傳末。此書乃其早年讀書上方山中所著。獻翼放
经部·易类
读易述十七卷
四库全书本
明潘士藻撰。士藻字去華,號雪松,婺源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事跡具見明史李沂傳。其書上、下經十卷,繫辭至雜卦七
经部·易类
大易通解十五卷
四库全书本
國朝魏荔彤撰。荔彤字念庭,柏鄉人。大學士裔介之子。官至江常鎮道。是編乃其罷官後所作,其論畫卦,謂與河圖、洛書,祗可謂其理
经部·易类
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五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明張次仲撰。次仲字元岵,海寧人。天啟辛酉舉人。是書前有自序,謂賦性顓愚,不敢侈談象數,又雅不信讖緯之說。惟於語言文字間求
经部·易类
周易象旨决录七卷
四库全书本
明熊過撰。過字叔仁,號南沙,富順人。嘉靖己丑進士。官至禮部祠祭司郎中。明史文苑傳附載陳束傳中,稱過及陳束、王慎中、唐順之
经部·易类
易纂言外翼八卷
四库全书本
元吳澄撰。澄所著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纂言有通志堂刻
经部·易类
复斋易说六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宋趙彥肅撰。彥肅字子欽,號復齋,太祖之後。嘗舉進士。掌寧國軍書記,調秀州推官,移華亭縣丞攝縣事,以內艱歸。趙汝愚奏爲寧海
经部·易类
周易辨画四十卷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國朝連斗山撰。斗山字叔度,潁州人。是書大旨,謂一卦之義在於爻,爻畫有剛有柔,因剛柔之畫而立之象,卽因剛柔之畫而繫以辭,其
经部·易类
像象管见九卷
四库全书本
明錢一本撰。一本字國瑞,武進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福建道監察御史,以建言罷歸。天啟初追贈太僕寺卿。事跡具明史本傳。一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