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山月
赏析●司马长卿集2023-12-07 09:12

《司马长卿集》,又名《司马文园集》。诗文别集。二卷。司马相如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司马相如,字长卿,小名犬子。生于汉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卒于元狩五年(前118年)。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免官游梁,为梁孝王门客,于梁作《子虚赋》。梁孝王卒,相如归蜀,婚卓文君。武帝读《子虚赋》,赏其才,复作《上林赋》,倍受器重,拜为郎。曾奉使西南夷,做过孝文园令,故世有司马文园之称。晚年

《司马长卿集》,司马相如著,包含:《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琴歌二首》《白头吟》《与蜀父老诘难》《遗言封禅事》《谏猎书》等。司马相如最开始的名字叫司马犬子,虽然名字不甚出众,司马犬子却是个非常用功的孩子,并且胸怀大志。他从小就习文学剑,努力做个能文能武的有为青年。后来眼光渐长,遂摒弃前名决定改名。司马犬子一直敬仰赵国上卿蔺相如,于是就改名叫司马相如。战国时的

《枚叔集》赏析2023-12-05 09:12

枚乘,字叔。生年不详,卒于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因上书谏阻吴王谋反而知名,后为梁孝王门客。景帝时官拜弘农都尉。武帝即位后,征召入京,死于途中。原有集二卷,已散佚,是集为近人丁福保所辑。《枚叔集》,文别集。一卷。枚乘撰。初刊于明崇祯年间。存赋三篇,散文二篇,诗九首,另有一篇《临灞池运诀赋》只录有篇名。三篇存赋中,《柳赋》、《菟园赋》前人疑为伪作,可靠者只有《

枚乘辞赋2023-12-04 10:12

枚乘(?—前140),西汉著名辞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刘濞因其子在长安与太子(景帝)博,“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由是积怨,谋为叛乱。枚乘反复上书劝谏,鞭辟入里,吴王不纳。枚乘遂去吴归梁,从梁孝王游。景帝即位二年(前155),御史大夫晁错为定制度,上《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并于次年冬,下诏削夺吴、楚等王之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

贾谊三篇《过秦论》,一篇《论积贮疏》,还有一篇《吊屈原赋》中,《过秦论》和《论积贮疏》表明了贾谊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推行仁政的思想主张,而《吊屈原赋》则显示了贾谊在汉赋上面的精深造诣,并且表明了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的悲凉和怀才不遇感。作为汉朝前期最出色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贾谊的思想和文学著作文学理论政治主张都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汉朝的各方面,堪称是汉初最重要的文学家。所谓《过秦论》,也就是

贾谊三篇《过秦论》,一篇《论积贮疏》,还有一篇《吊屈原赋》中,《过秦论》和《论积贮疏》表明了贾谊希望统治者爱惜民力、推行仁政的思想主张,而《吊屈原赋》则显示了贾谊在汉赋上面的精深造诣,并且表明了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的悲凉和怀才不遇感。作为汉朝前期最出色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贾谊的思想和文学著作文学理论政治主张都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汉朝的各方面,堪称是汉初最重要的文学家。自汉高祖刘邦定鼎,于公

贾谊是政治家,身为汉初的一代大儒,并且能够少年得志被汉文帝破格提拔,对于治理国家他也颇有心得。贾谊从小博览群书,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一不读。贾谊师从战国末年大儒荀况的弟子、秦国的博士、汉朝的北平侯张苍。汉初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会在自己的理论中加入治国的道理,而也正是在博览百家群书的过程中,贾谊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理念,并且在经历了在朝堂中的种种事情之后,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而《论积贮疏》就是贾谊在

宋玉文集及其人2023-11-27 17:11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十六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三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木刻版画之离骚图2023-11-24 09:11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不朽诗篇,它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当权者昏聩不察的怨愤和失望,以及对佞臣宵小的鄙夷,通篇抒发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内心的苦闷。《离骚》以及屈原其他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了宋元以来不少画家的共鸣,以屈原《离骚》、《九歌》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屡见不鲜,折射出人民群众的喜怒爱憎。宋人李公麟,元人赵孟、钱选、张渥,明人文徵明、仇英、董其昌、陆治、杜瑾、周介、

离骚图之天问图2023-11-23 09:11

《天问图》是《离骚图》的第三部分图绘,就图幅数量来看,《天问图》多达54幅,是《离骚图》的主体部分。《天问》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近两千字,每四字为一句,几乎每句都在对历史与自然的奥妙发出疑问或叹息,提出了百余个问题,故而称之为“天问”。林庚认为《天问》呈现了上古历史,不只是夏商周的掌故,更是由此出发,对中华上古文明与传说的书写。《天问》提供了很多生动的史料,它不只是书写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