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静安居士

涵芬楼,在近代藏书史和出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图书室,发展为藏书四十余万册、享誉中外的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古今文钞》《涵芬楼秘笈》等以它冠名的老商务图籍,闻名遐迩,至今仍是收藏者们追逐的“抢手货”。不过,《涵芬楼集古善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中国丛书综录》不载,商务馆史研究也几乎未有人提及。《涵芬楼集古善本·史记》书影《涵芬楼集古善本》的刊行原委,要从出版家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引来众多名家为之评述。它既具实用性,又具时代创新性,在收录范围、著录内容、类目体例等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部好的书目不仅需要实用性,更需创新性。晚清出现的《书目答问》[1]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近百年来,《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为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即收有此书。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所谈到的要弄旧学,倒不

明代有一种社会风气十分突出,那就是许多宦绅、文人都以养家庭戏班为乐。与此同时,专营剧团的演出也十分兴盛,两者共同促进了明代戏曲剧本创作的繁荣。在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的《明代杂剧全目》上,收录的明杂剧就有900种,作者312人。明代剧坛还出现了3位杰出人物——曲律大师沈璟,剧作大师汤显祖,多才多艺的剧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徐渭。明代又是版画艺术的鼎盛期,大量剧目在以木刻版印刷出版时大都附有版画插

《晏子春秋》(又称《晏子》)是记述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和轶事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西汉刘向曾予以整理。自古以来,学界关于该书编者为谁的认识聚讼纷纭,迄今未息。《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北宋末年郑樵《通志》、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认为,《晏子春秋》系晏婴自著。唐代柳宗元《河东集·辨晏子春秋》率先提出质

元刻本《东坡乐府》2023-09-18 09:09

《东坡乐府》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除龙图阁学士。苏轼是宋代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都有独到的成就。其作品主要汇编为《东坡七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但词集《东坡乐府》未在其中。苏轼的词,在我国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约1254-1323),宋饶州乐平人(今江西乐平),字贵予,号竹州,南宋末年宰相马廷鸾之子。马廷鸾是宋末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家富藏书,有碧梧精舍。马端临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课抄经史,日五十纸,学业日进。曾经和精通朱子之学的曹经结为好友,师承有自,学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咸淳八年,以荫补承事郎,九年漕试第一。此时,马氏父子已草创《文献

文人写稿换来的钱叫稿酬,古代却不这么叫,有些含蓄,美其名曰“润笔”。因为古代写字用的是毛笔,毛笔有个特点,用前需用水,最好是温水泡一泡,将毛泡发软化,才吸墨,写起来才感觉圆润。这用水泡笔就是润笔。后来引申为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包括物与钱。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七·獭祭寄》云:“以财乞文,俗谓润笔之资。”《幼学琼林•卷四•文事》云:“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润笔”一词最早见于《隋书•郑译传》

魏晋以来,乐府诗创作进入有主名时代,人们越来越把乐府诗当作诗之一体进行批评,于是出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乐府诗学”。《文心雕龙》专列《乐府》篇,是为“乐府诗学”开山之作(吴相洲《乐府学概论》)。王小盾先生《〈文心雕龙·乐府〉三论》,论述“乐府”三种内涵:一、“声依永,律和声”,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二、是介于诗、赋之间的一种韵文文体;三、承载礼仪典制功能。而在《乐府》篇外,《文心雕龙》又有《杂文》篇,列

王廷鼎著《杭防营志》稿抄本,原三多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于王廷鼎和杭州旗营诸人往来频繁,所以书中保留了很多有关杭州旗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当中人物传记部分,是对清代杭州旗营驻防历史,乃至清代杭州地方历史和八旗历史的一大补充,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杭防营志》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朱丝栏,誊清稿本。封面钤两章,其中一方漫漶不识,另一方为“三多藏”。三多(1871—1941),号六桥,晚年又号鹿樵①,

张澍与《蜀典》2023-09-11 09:09

《蜀典》书影(安怀堂版,现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张澍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在四川为官期间,他以学者敏锐的眼光,“窃念蜀都文献近世烟尘古也”,将“游目所及,涉想所经”,皆一一记录。嘉庆十七年(1812年)春,四川总督常明主持启动重新纂修《四川通志》工程,张澍听到消息后,将其长期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以备纂修省志之用,却因各种原因,未能进入《四川通志》的编纂班子,所撰写的文稿也未被采用。嘉庆二十一年(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