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版本 古籍名称,卷数,著者,版本
〈司马温公诗话〉 一卷 〔宋〕 司马光 .百川学海本
《司马温公诗话》一卷,乃宋时司马光所撰,载于《百川学海》之中。此书为诗话之属,实乃温公论诗之精粹,亦其文学观念之结晶也。 温公,名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也,世称涑水先生。其为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不仅为一代名相,亦为文学巨擘。所著诗话,非仅论诗之形式技巧,更重诗之立意与教化。温公以为,诗之根本在于言志,而志之所在,则关乎世道人心。故其论诗,常涉世事,既评诗人诗作,亦寄寓自身对时局之感慨。 此书虽篇幅不长,然见解独到,议论精辟。温公于书中推崇杜甫之诗,以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风骨为高。对于同时代之诗人,亦多有品评,言简意赅,直指要害。如评欧阳修诗,谓其“气格高远,意味深厚”,论王安石诗,则称其“构思新奇,用语峭拔”,均可见温公眼光之独到。 《司马温公诗话》之文辞,亦堪称典范。其字句凝练,意蕴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温公论诗,不尚华词丽句,而重真情实感,故其诗话亦如其人,质朴中见真章。 概而言之,《司马温公诗话》一卷,非但为宋代诗话之佳作,更可见温公之文学主张与人格风范。其为后世论诗者所重,良有以也。今之学者,若能细读此书,当可于温公之诗论中,得见宋代文学之一斑,亦可知温公之所以为温公也。
〈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 一卷 〔北宋〕 欧阳修 .百川学海本
《六一诗话》一卷,北宋欧阳修所撰,乃诗话之滥觞,开后世诗论之先河。此书以随笔漫话之体,论及诗词之道,尤重诗人性情与诗作意趣,可谓诗家之圭臬。欧公以“六一居士”自号,以闲适之笔,抒诗人之怀,集诗论之大成。 书中所述,不以繁复理论为尚,而以简约为宗。欧公以为,诗者,乃言情达意之具,非雕琢藻饰之工。故其论诗,特重性情之真、意趣之远。如论王维诗,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皆以其意境深邃、情景交融而称赏。又论陶渊明诗,以其淡泊闲雅、真率自然为高标,可见欧公于诗之审美,尤重内涵之醇厚,而非形式之华绮。 欧公于诗话之中,亦常借古人诗作,抒己之见。如论杜甫诗,称其“沉郁顿挫”,然亦指出其诗过于悲愤,未能归于平和。此论虽见仁见智,然正可见欧公论诗,不盲从古人,而独抒己见。欧公亦推崇李白诗之风骨,谓其“豪放飘逸”,然亦不讳言其豪放之馀,或失之粗疏。此皆欧公论诗之独到处,非人云亦云者可比。 《六一诗话》虽篇幅短小,然其影响深远,后世诗话之体,多承其绪。欧公以其广博之学识、敏锐之洞察,论诗之旨,于简明之中见精深,于闲谈之中蕴大义。可谓诗话之鼻祖,诗论之经典。是书亦为“百川学海”所收,足见其于学术之重,流传之广,至今犹为学者所推重,研习诗学者,不可不读也。
〈钟嵘诗品〉 三卷 〔南朝齐〕 钟嵘 .明沈氏繁露堂刻本
《钟嵘诗品》三卷,南朝齐钟嵘所撰,明沈氏繁露堂刻本。此书乃评诗之专著,历代传颂,誉为诗论之圭臬。钟嵘,字仲伟,南朝齐梁间人,博学多才,尤擅诗文,尝为吏部郎,后因国事纷乱,遂归隐著述,遂成此编。 《诗品》分上、中、下三卷,评汉魏至南朝诗人一百二十三家。其体例严谨,论述精详,每品先列诗人,次述其诗风,终论其得失。钟嵘以“品”论诗,意在褒贬,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以显诗人优劣。其评语简练,往往一语中的,如评曹植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评陶潜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皆能切中肯綮。 此书之成,实为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文学批评之巨制。钟嵘论诗,主张自然真挚,反对雕琢堆砌,提倡“直寻”与“丹采”并重,强调诗歌应抒发真情实感,方能打动人心。其所评诗人,不论地位高低,唯以诗才为准,故能广收博采,自成一家之言。 明沈氏繁露堂刻本,乃此书之善本。沈氏,名不详,然其刻书精良,字体工整,版面清晰,为后世所重。此本保存完整,内容无缺,且附有沈氏跋文,详述刻书之缘由与过程,实为研究《诗品》之重要资料。 综观全书,钟嵘之论诗,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独到的审美眼光,其评语虽简,然意蕴深远,对后世诗论影响甚巨。《诗品》三卷,实为诗学之瑰宝,不可不读。沈氏繁露堂刻本,更是此书之佳本,宜珍藏之。
〈浮生六记〉 六卷(原缺卷五至六) 〔中华民国〕 俞平伯校点 〔清〕 沈复 .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本
《浮生六记》者,清人沈复所撰,述其生平琐事,情致缠绵,笔调隽永。全书本六卷,今存四,卷五、六佚矣。民国廿一年,上海开明书店据俞平伯校点本排印问世,流布四方。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也。家素寒微,然性喜闲适,慕林泉之乐。书中记其夫妇情深,相敬如宾,闲居雅趣,多有可采。其妻陈芸,才情俱佳,为书中之灵魂人物。二人相携游赏,品茗论诗,虽清贫而自得其乐。复尝游幕四方,遍历名山大川,所至皆有所记,笔墨间见性情。 《浮生六记》虽为自传之体,然其叙述不拘一格,或叙游踪,或记闺中事,或述友人交游,或抒胸臆,皆娓娓道来,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书中尤多记其夫妇生活细节,或谈文论艺,或共赏风月,或携手行旅,情致绵绵,感人至深。陈芸之贤淑聪慧,与沈复之豁达随性,相得益彰,令人艳羡。 俞平伯者,近世文学大家也,其校点《浮生六记》,钩沉稽古,拾遗补阙,使此书复显于世。开明书店排印之本,版式精良,字迹清晰,便于读者览阅。 此书虽为清人所撰,然其所述之情致、生活之趣味,古今一也。后人读之,犹可感其夫妇之深情,领略闲适之乐,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虽卷帙不全,然残篇断简,亦足珍贵,堪称明清小品文中之翘楚。今人阅之,或可一窥古人之生活情志,得闲适之趣,亦不枉矣。
〈放翁词〉 一卷 〔南宋〕 陆游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放翁词》一卷,南宋陆游所撰,辑于《四库全书》,乃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之珍本。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也。其人生于宋金之交,历经国变,心系家国,志在恢复。放翁诗词,豪放悲壮,尤以词作见长,今存此卷,可窥其词风之全豹。 《放翁词》凡数十阕,或抒怀古之思,或写山水之趣,或言豪侠之志,或叙闲适之乐。其词多慷慨激昂,如《诉衷情》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直抒胸臆,可见其爱国之忱。又如《钗头凤》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情致婉约,令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放翁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派之雄浑,亦有婉约派之细腻。其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尤善运用典故,如《卜算子·咏梅》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借梅喻己,寄托了作者孤高不屈之品格。其词风多变,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沉郁,时而清丽,充分展现了放翁多情善感之性格。 《放翁词》虽仅一卷,然其艺术成就,实可与苏辛并驾齐驱。其词作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仍为世人所传诵。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更显其珍贵。此书不仅为文学研究之重要资料,亦为后世学词者之典范。 《放翁词》一卷,虽篇幅不长,然其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艺术风格独特,堪称宋代词坛之瑰宝。其词作,既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又折射了时代的波澜壮阔,实为不可多得之文学遗产。
〈梅花百咏〉 一卷 〔元〕 韦珪 .元至正间刻本
《梅花百咏》一卷,乃元人韦珪所撰,元至正年间刻本。此书专咏梅花,集百首之数,尽显梅花之韵致与风骨。韦珪,字仲玉,号梅轩,元末文人,性喜梅花,常以梅自况,其诗清雅脱俗,气韵高远,与梅花之品性相得益彰。 是书所辑,乃韦珪遍游名园胜境,观赏梅花之时所作。每首皆以梅花为题,或咏其形态,或赞其品格,或抒其情怀,无不细腻入微,意境深远。韦珪之诗,既承唐宋咏物之遗风,又融元人写意之新趣,语言简练,笔力遒劲,堪称元代咏梅诗之翘楚。 书中所录百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梅花之种种情状。有赞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幽雅;有叹其“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之高洁;亦有咏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之谦逊。每首诗皆以梅花为寄托,抒发作者之情怀,或寓志,或寄情,或抒怀,或讽世,皆能切中肯綮,令人回味无穷。 此书之刻本,乃元至正年间所刊,刻工精细,字迹清晰,版式疏朗,极富古雅之美。每首诗前有小序,简述作诗之背景与旨趣,便于读者理解。书后附有韦珪自跋,言其编撰之缘由与心得,读之更觉亲切感人。 《梅花百咏》一卷,不仅为咏梅诗之集大成者,亦为元代文学之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书中所展现的梅花精神,清雅高洁,傲雪凌霜,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韦珪之作,可谓将梅花之品性发挥至极致,令人叹为观止。此书虽为诗作,然亦可视为一幅幅梅花图卷,令人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实为咏梅诗之绝佳范本。
〈陈明卿太史考古详订遵韵海篇朝宗〉 十二卷 〔明〕 陈仁锡 .明末奇字斋刻本
《陈明卿太史考古详订遵韵海篇朝宗》十二卷,明陈仁锡所撰也。仁锡,字明卿,吴县人也。博学多才,尤精于小学、音韵之学。是书乃其详考古音、订正韵律之作,故名《考古详订遵韵海篇朝宗》。书成于明末,刊于奇字斋,世称奇字斋刻本。 是书首卷为总论,概述音韵之源流,辨正古今之异同,兼考字音之讹变。次卷至十卷,分韵部为十,每部各列字目,详注音义,考其出处,订其讹误。其考订精详,引证广博,凡经史子集、金石碑铭,无不搜罗,堪称音韵学之巨帙。末二卷为附录,辑录古韵遗音,补正前人之说,尤见仁锡治学之精审。 全书体例严谨,脉络清晰,既遵古韵,又参时音,融古今于一炉,集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其考订之功,尤在辨正《广韵》《集韵》诸书之讹误,补其阙漏,使音韵之学益臻完备。且其训诂精当,释义详明,凡疑难字词,无不剖断明晰,确凿可信,实为小学、音韵学之瑰宝。 是书刊于奇字斋,版式工整,字迹清晰,尤以奇字斋所刻异体字为特色,世称善本。然明末兵燹频仍,版刻散佚,传世本极为罕见,今所见者,多为清人抄本,虽不及原刻之精,然亦可窥仁锡著述之全貌。 要之,《陈明卿太史考古详订遵韵海篇朝宗》一书,乃明末音韵学之集大成者,其考订之精、搜罗之广、体例之严,皆为后学所宗。仁锡是书,不仅有功于音韵之学,亦为治小学、考据学者所不可不读之典也。
〈陈明卿太史考古详订遵韵海篇朝宗〉 十二卷 〔明〕 陈仁锡 .明万历间刻本
〈韵谱本义〉 十卷 〔明〕 茅溱 .明万历三十二年茅溱刻范料修订本
《韵谱本义》十卷,明人茅溱所辑,万历三十二年茅溱刻本,范料修订。是书溯古音之源,探声韵之奥,承前启后,颇负盛名于当世。茅溱字元仪,博学好古,精研音韵,成此书以明音律之本,正讹误之字,学者宗之,以为圭臬。 其书分十卷,首卷总论声韵,次九卷按韵部排列,逐字详注,兼引古籍,考辨音义。每字必溯其源,详其变,辨其讹,正其误。音韵之学,自古难辨,茅溱独能以考据为基,辨音析义,明其本旨,实为难得。是书于明代音韵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茅溱刻此书,旨在正音韵之讹,匡古籍之谬,故精审细校,字字推敲,音义兼顾。其刻工精良,字体工整,纸墨俱佳,堪称明刻本之代表。范料修订,更使此书精益求精,为后世所重。学者读之,可得古音之正、韵部之详,可谓音韵学之宝典。 是书不仅为音韵学者所重,亦为考据学家所宝。其所引古籍,多已散佚,赖此以存,实为学术之幸。茅溱虽名不见经传,然其学之精,书之善,足传千古。《韵谱本义》一书,实为明代音韵学之瑰宝,后世学者得之,如获至珍,不可不读也。
〈镌玉堂厘正龙头字林备玫韵海全书〉 十六卷 〔明〕 李廷机 〈首〉 一卷 .明万历二十三年书林安正堂刘双松刻本
《镌玉堂厘正龙头字林备玫韵海全书》凡十六卷,首一卷,明李廷机所辑也,万历二十三年,书林安正堂刘双松刻本。是书为字书之属,汇集古今字韵,兼收并蓄,以备查考。李廷机,字汝钦,号九我,福建晋江人,嘉靖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问渊博,著述颇丰。 此书之编纂,旨在厘正字音,规范字形,以备学者研习。其体例严谨,分门别类,依韵编排,便于检索。首卷为总目及凡例,详述编纂之旨及体例之要。十六卷之中,字目繁多,音义兼备,引证广博,取资经史子集,兼及方俗俚语,可谓集字书之大成。 其编纂之法,先标字目,次列音切,再释其义,并引证古籍以证之。每一字目,皆辨其形、音、义之异同,务求详备,以资参考。于疑难字、僻字、异体字,亦加考辨,明其源流,正其讹谬。此书不仅为字书之宝,亦为研习音韵之利器。 刘双松者,书林之匠也,精于刻书,所刻之书,字迹工整,版式精美,为时所重。是书之刻,尤为精良,堪称明刻之佳品。万历年间,学风昌盛,字书之编纂刻印,亦蔚为风气。李廷机此书,承前启后,既集前人之大成,复启后学之新径,于字书之发展,贡献良多。 综而观之,《镌玉堂厘正龙头字林备玫韵海全书》乃字书之巨著,编纂精审,体例谨严,内容丰富,刻印精美,为明代字书之典范。李廷机之学术造诣,刘双松之刻书技艺,皆于此书见之。后之学者,得此一编,可便查考,益于研习,诚为学林之宝笈也。
〈交泰韵〉 一卷 〔明〕 吕坤 .明万历间刻本
《交泰韵》一卷,明吕坤所撰,成书于万历年间,乃明代音韵学之重要典籍也。吕坤,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学贯经史,尤精音韵、律吕之学。《交泰韵》一书,为其音韵学之代表作,旨在整理音韵,规范声律,以求音韵之和谐,文字之雅正。 此书以“交泰”为名,取义于阴阳交泰,万物和谐之意。吕坤以为,音韵之道,关乎天地之节律,接绪圣贤之遗训。是书共分若干卷,首列音韵总论,次分声类、韵部、声调等目,详析音韵之变迁,辨正声律之讹误。其体例严谨,条理清晰,既有理论之阐发,又有实用之指导,可谓集音韵学研究之大成。 吕坤于书中多引前人著述,如《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参以己见,纠谬补阙,以求音韵之精当。其论声类,分三十六字母,详述发音之部位与方法;论韵部,依明代语音实况,分若干韵目,并注明其开合、洪细、阴阳等属性;论声调,则依平、上、去、入四声,详析其变化规律。吕坤尤重音韵与实际语言之结合,强调音韵之学当以实用为本,不可拘泥于古音而失今语之真。 《交泰韵》一书,不仅为明代音韵学之重要成果,亦对后世音韵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书虽篇幅不长,然内容精要,论述透彻,堪称音韵学之经典。今观此书,既可窥明代音韵学之发展,亦可为今人研究音韵之学提供重要参考。《交泰韵》之成书,实为吕坤音韵学思想之结晶,亦为明代学术文化之瑰宝也。
〈元声韵学大成〉 四卷 〔明〕 濮阳涞 .明万历八年刻本
《元声韵学大成》四卷,乃明濮阳涞所撰,万历八年刻成。是书集音韵之大成,分卷严谨,条理明晰,诚明季音韵学之杰作也。 夫濮阳涞,字季明,号梅庵,江南无锡人也。生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博学多才,尤精于音韵之学。其学贯通古今,兼采百家,故能集前贤之大成,而撰此《元声韵学大成》一书。 书分四卷,首卷论声韵之起源,引经据典,考据精详。二卷叙声韵之演变,旁征博引,脉络清晰。三卷析声韵之规律,剖析入微,阐发精辟。末卷论声韵之应用,实用性强,指导具体。四卷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书中所述声韵,既有古音之遗韵,又兼时音之新声。濮阳涞以古证今,以今释古,使古今声韵得以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其论述声韵,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故书中既有高深之理论阐述,又有切实可行之应用指导。 《元声韵学大成》之刻,乃万历八年事也。其时,书籍刊印技术已臻成熟,刻本精美,字迹工整,为后世所珍。此书之出,不仅为明季音韵学之盛事,更为后世音韵学之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然濮阳涞之书,非惟音韵学之佳构,亦为明季学术风气之反映。明季学术,崇尚考据,注重实证,濮阳涞之书,正体现此一风气。其书以考据为基,以实证为本,故能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今观《元声韵学大成》,不仅可窥明季音韵学之全貌,亦可感受濮阳涞之学术精神。其书之价值,非惟在音韵学之贡献,更在学术风气之引领。吾辈后学,当以此为鉴,秉承实证精神,致力于学术之研究,以推动学术之进步也。
〈篆韵〉 五卷 〔明〕 佚名 .明嘉靖八年刻本
《篆韵》五卷,明嘉靖八年刻本,编者不详。是书专研篆书之韵律与结构,为习篆者之宝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篆书之源流、字体之演变、笔法之要领及创作之范例。编者或为明代书坛巨擘,深谙篆书之精髓,然其名不显,或有意隐之。 篆书,乃中华文字之鼻祖,其形体方正,线条圆润,古拙典雅,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篆韵》一书,旨在传承篆书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书中不仅详述篆书之历史演变,更列举大量篆书作品,供学者临摹研习。编者以其独到之见解,解析篆书之笔法技巧,指点迷津,使初学者能登堂入室,深入其中。 是书之刊行,正值明代书法艺术之鼎盛时期。其时,文人墨客皆以习篆为荣,篆书艺术得以广泛传播与发展。《篆韵》之问世,无疑为篆书艺术之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对后世书法艺术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此书编者不详,或因其谦逊低调,不愿显名于世;亦或因年代久远,文献散佚,难以考证。然无论编者何人,其于篆书艺术之贡献,皆不可磨灭。《篆韵》一书,为篆书艺术之瑰宝,堪称习篆者之必读。今人研习篆书,若能潜心研读此书,定能得其精髓,进而登堂入室,成为书法大家。 是书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之丰富与精深,更在于其传承文化之使命。编者以其对篆书艺术之热爱与执着,倾尽心血编撰此书,为后世习篆者指明方向。其功绩,当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篆韵》五卷,明嘉靖八年刻本,编者虽不详,然其于篆书艺术之贡献,实不可没。是书为习篆者之宝典,传承文化之瑰宝,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熠熠生辉。愿后人珍视此书,潜心研读,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篆书艺术。
〈诗韵辑略〉 五卷 〔明〕 潘恩 .明隆庆间刻本
《诗韵辑略》是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刊行的一部韵书,由明代学者李攀龙编纂。该书主要依据宋代《广韵》和《集韵》的体系,结合当时语音变化,对韵部进行了整理和简化,旨在为诗词创作提供便捷的韵脚参考。全书共分106韵,较《广韵》有所合并,反映了明代中后期语音的演变趋势。书中不仅收录了常用字,还附有注释和例词,便于文人查阅使用。《诗韵辑略》在明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对后世韵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明代音韵学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文献之一。
〈韵经〉 五卷 〔宋〕 夏竦集古 〔南朝梁〕 沈约 〔明〕 杨慎转注 .明万历二十七年郭正械刻本
《韵经》五卷,乃明儒杨慎所著,万历二十七年郭正械刻版。此书以音韵之学为主,博采群经,转注详明,诚为音韵学之瑰宝。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博学多才,尤精于音韵训诂。《韵经》一书,乃其毕生心血所聚,旨在正古音之讹,补今韵之阙。 首卷综述音韵之源流,探赜索隐,辨正古今音变之由,阐明韵学之要义。次卷则详析声母之类别,分门别类,考证精审,使读者了然于心。三卷、四卷专论韵部,依古韵分部,旁征博引,考据严谨,尤重《广韵》《集韵》之传承,辨正元明以来韵书之讹误。五卷为转注篇,杨慎以“转注”为名,实则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其注音释义,多取古注,间参己见,务求准确,俾后世学者有所依归。 郭正械之刻本,版式精良,字迹工整,为明代刻本之上乘。此本不仅在音韵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亦为版本学之珍品。书中所引文献丰富,考据详实,足见杨慎学问之渊博,亦见明代音韵学之兴盛。 《韵经》之成书,不仅为当时学界所重,更为后世音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其辨析古今音变,考证韵部分类,转注训释,皆具创新意义。杨慎以其博雅之才,著此精审之作,实为音韵学史上之不朽贡献。郭正械之刻本,亦为保存典籍、传播学问之功臣。此书之存世,诚为翰林瑰宝,学术明珠,后世学者宜珍而藏之,细而研之。
〈韵略易通〉 二卷 〔清〕 李棠馥校正 〔明〕 兰茂 .清康熙四年刻本
《韵略易通》二卷,明兰茂所撰,清康熙四年刻本也。是书乃韵学之要籍,集古今音韵之大成,为学者所重。兰茂,明季之博雅士也,深谙音韵之学,广采众家之言,辑为此书。其书分上下二卷,上卷总论音韵之理,下卷详列韵字之目,条分缕析,便于参阅。 书之首篇,总论音韵之源流,考其演变,析其异同,论其得失。兰茂于音韵之学,独有见解,既不拘泥于旧说,亦不妄为新论,持论公允,深得学林之赞誉。次则列韵目,以《平水韵》为基础,参以《广韵》《集韵》诸书,增删改订,力求韵字之完备。每韵之下,详列同韵之字,便于查考。又于字下注明音切,或引经据典,或引方言俗语,以证其音,使读者了然于胸。 兰茂之书,虽以韵学为主,然亦兼及训诂、考据之学。书中多引古书之例,以证字音字义,或论字形之演变,或析字义之变迁,皆有理有据,足资参考。其书不仅为音韵之工具,亦为学术研究之重要资料。 清康熙四年,重刊此书,盖以其书之价值,非一时之所需,实为千秋之典藏。康熙年间,文化昌盛,学术繁荣,重刊古籍,乃其时之风气。此本《韵略易通》,刻工精良,字迹清晰,版式整齐,书中有序跋,详述刊刻之由,学者得以窥见其源流。 综观全书,兰茂之《韵略易通》,乃音韵学之巨著,既承前代之精华,复启后世之新途,实为学术史上之光华。其书之价值,不仅在于音韵之研究,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今得此康熙刻本,犹见兰茂之学识,亦见清季文化之盛况,诚为学界之幸也。
〈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 十三卷 〔明〕 章黼 〈重订直音篇〉 七卷 .明万历三十四年练川明德书院刻本
《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十三卷,明章黼所撰,继有《重订直音篇》七卷,皆成于万历三十四年,刻于练川明德书院。此书乃音韵学之要籍,章氏博采众家,集古今音韵之大成,参以己见,编为此书,以正音声,以便学者。全书分为十三卷,首卷总论音韵之学,次卷至十二卷详列各字之音、义,末卷则附录异体字及俗字,并注明出处,以便考证。其书体例严谨,考据精详,为音韵学之重要参考。 《重订直音篇》七卷,亦章氏所撰,旨在简化音韵之学,使之易于掌握。其书以直音为主,兼用反切,以明声韵之变。每字皆注其音,且附以简明释义,使读者一目了然。此书虽简,然不失其精要,颇受学者推崇。 万历三十四年,练川明德书院刻此二书,盖因当时音韵之学渐显繁复,学者苦于难觅简明实用之书,故重刊此二书以应时需。书院刻书,精益求精,纸张、墨色、版式皆极考究,行款整齐,字迹工整,校雠精审,少有讹误,堪称善本。 此书自刊行以来,屡为后世学者所重,流传甚广,至今仍为研究音韵学之重要典籍。章氏之学,继承先贤,启迪后世,其功不可没。此书之刻,亦为明代刻书事业之典范,足见当时文化之盛与学术之精。
〈新编并音连声韵学集成〉 十三卷 〔明〕 章黼 〈直音篇〉 七卷 .明成化十七年刻本
〈洪武正韵汇编〉 四卷 〔明〕 张家栋 .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洪武正韵汇编》四卷,明季张家栋所辑,万历壬寅(三十年)梓行于世。是书为编纂有明一代官定韵书《洪武正韵》之汇总,意在方便士子诵读,规范声律,传承雅音。 《洪武正韵》原为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敕令翰林学士宋濂、乐韶凤等编纂,以正天下音韵,统一南北发音。其书以中原雅音为准,参酌古今南北音韵,分韵部为七十六,旨在矫正民间俗音,为士人科举考试之标准。张家栋鉴于《洪武正韵》字词浩繁,检索不便,遂悉心编纂,辑录成此《汇编》。 《洪武正韵汇编》依《洪武正韵》原书之韵部,分四卷编排,删繁就简,方便查阅。其体例严谨,以韵为纲,以字为目,每字之下,标注反切与释义,并择要引述典籍用例,兼收并蓄,务求详实。张氏于编纂之际,不仅忠实于原书,且参校诸家韵书,考订字义,正其音读,力求精确,既便于士人诵读,又有助于考据训诂。 是书刻于万历三十年,时值明朝文化鼎盛之际,故刊刻精良,字迹清晰,版式疏朗。书前有序,详述编纂宗旨及《洪武正韵》之价值,为后人研究明代音韵学及语言文字之重要资料。《汇编》虽为《洪武正韵》之辅助,然因其体例简明,内容精要,故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堪称明代韵书编纂之典范。今观此本,犹可见明代学者于音韵学之苦心孤诣,盖其治学严谨,为后世所重也。
〈洪武正韵〉 十六卷 〔明〕 宋濂等撰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洪武正韵》,凡十六卷,乃明初翰林学士宋濂等奉敕撰,以正音律、规字韵为旨。此书成于洪武八年,为明太祖朱元璋治国理政之一端,意在统一天下音韵,以利于文教之兴、科举之制。四库全书本,乾隆朝所誊,盖清高宗弘历敕令编纂《四库全书》时,所辑历代典籍之一也。 《洪武正韵》之编,首重声韵之调和,字形之规范。其分韵为七十六部,较前代韵书有所损益,以应当时语音之变。每字之下,注音释义,并引经据典,考辨源流,旨在为士子提供一本权威之音韵辞典,俾其一字一音,皆有所本。其编纂之精审,考据之详实,足为后世音韵学之圭臬。 此书不仅于音韵学有重大贡献,亦为研究明代官话音系之重要资料。明太祖鉴于元末战乱,文教不兴,士子多不通音韵,故特命宋濂等学者编纂此书,以正字音、明字义,助士子应试。其编纂宗旨,契合时势,故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时,特将《洪武正韵》收入其中,盖其不仅为明代重要典籍,亦为清廷推崇汉学、继承中华文化之象征。乾隆写本之誊录,字迹工整,装帧精美,足见清廷对此书之重视。 然《洪武正韵》亦有其局限。其音韵系统虽为官方所定,然与民间语音未必尽合,故在实际应用中,或有所不便。且其编纂虽精,然亦难免有疏漏之处。然瑕不掩瑜,此书之于音韵学、文化史之价值,仍不可磨灭。 总之,《洪武正韵》一书,乃明代音韵学之重要著作,其编纂精审,影响深远。四库全书本之誊录,更为其增色不少。此书不仅为音韵学者所重,亦为研究明清文化史者所必备。
〈洪武正韵〉 十六卷 〔明〕 乐韶凤 〔明〕 宋濂等撰 .明嘉靖四十年廵按直隶监察御史刘以节刻本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宋濂、乐韶凤等编纂,乃大明洪武年间所定官韵之典也。此书肇于洪武七年,成于翌岁,旨在匡正音韵,统一语音,以利士子诵习,文教昌明。其编撰之始,上承《广韵》《集韵》之遗绪,下启后世韵书之新规,实为音韵学史之重要篇章。 是书体例严谨,分韵为十六卷,凡七十六韵部,较之旧韵,多有损益。其去繁就简,删去古韵之繁复,增补时音之实用,使之更切近当时口语,便于学人习诵。其音系以中原雅音为主,兼收南北音韵之特点,故能广被天下,通行海内。 宋濂、乐韶凤等诸公,皆当世硕儒,学问渊博,尤精于音韵之学。彼等秉承洪武皇帝之敕命,广搜群籍,参酌诸家,反复推敲,务求精当。是书既成,深得朝廷嘉许,颁行天下,以为士子考试之准绳,科举取士之圭臬。 明嘉靖四十年,廵按直隶监察御史刘以节见此书版本漫漶,字迹模糊,恐日久湮没,遂命重加校勘,刻板印行。刘氏本既保留了原书之精髓,又对其讹误之处多有订正,使之更臻完善。此刻本行世之后,广为流传,学者奉为圭臬,影响深远。 《洪武正韵》之编纂,不仅为明代音韵学之盛事,亦为中华文化之重要遗产。其音系之确立,对后世韵书之编纂、诗词之创作、语言之研究,皆具深远影响。推其用心,盖欲使天下之士,皆能音正字明,以助文教之兴,实为一代之盛典也。 昔人称之曰:“正音之典范,学者之津梁。”诚不虚也!
〈洪武正韵〉 十六卷 〔明〕 宋濂等撰 〔明〕 乐韶凤 .明万历三年司礼监刻本
〈洪武正韵〉 十六卷 〔明〕 乐韶凤等撰 〔明〕 宋濂 .明隆庆元年衡藩厚德堂刻本
〈洪武正韵〉 十六卷 〔明〕 宋濂等撰 〔明〕 乐韶凤 .明初刻本
〈古今韵会举要小补〉 三十卷 〔明〕 方日升编辑 .明万历三十四年周士显建阳刻本
《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三十卷,明方日升所辑,万历三十四年周士显建阳刻本是也。是书博采群籍,荟萃古今音韵之要,补前贤所未备,可谓韵学之钜制。日升先生深谙音律,遍览典籍,致力于音韵之研究,其苦心孤诣,实为后学之楷模。 是书始于上古,迄于明世,凡字音之变迁,韵部之分合,靡不毕载。其体例严谨,条理分明,先列古音,次及今韵,又附以方音异读,使读者一览而知其源流本末。且每字之下,皆注出处,引经据典,详加考证,务求其确。其引书之富,考据之精,令人叹服。 观其内容,可分三部分:首为总论,概述音韵之变迁,阐述编者之旨趣;次为正编,依韵部分类,详列字音,并加注释;末为附录,收录方音异读及疑难字音,以备参考。是书既承前人之余绪,复开后学之先河,实为音韵研究不可或缺之典籍。 周士显建阳刻本,字体端正,刊印精良,纸墨俱佳,堪称明代刻本之上乘。其版式疏朗,行款整齐,便于读者披阅。且每卷之首,皆刻有编者小像及序文,更增其文献价值。 要之,是书集古今音韵之大成,补前贤所未备,实为韵学之瑰宝。其体例之严谨,内容之丰富,考证之精确,引书之浩博,皆足为后世法。而周士显建阳刻本,亦堪称明代刻书之精品。是书之价值,岂可轻忽哉?学者若能潜心研究,必能从中获益匪浅,于音韵之学研究,亦将大有裨益矣。 此书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仍能保存完好,实乃书林之幸,亦为学者之福。愿后之读者,能珍视此宝,潜心研读,则日升先生之心血,庶几不枉矣。是为简介。
〈古今韵会举要〉 三十卷 〔元〕 黄公绍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元黄公绍撰,清乾隆间辑入《四库全书》。是书为音韵学之巨著,采撷古今韵书精华,汇为一部,其旨在于集众家之长,辨音析字,以备学者稽考。公绍博通群籍,潜心音韵,历经寒暑,方成此编。其书体例谨严,条分缕析,首列平声,次以上去入三声,又细分韵部,举要删繁,故名曰《举要》。每韵之下,先列《广韵》及《集韵》诸书之例,次附己见,校雠异同,注解精详。是书既存古韵之旧,又启新学之端,实为音韵学史上一大枢纽。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此书因其学术价值,被选入经部小学类,抄录精审,装帧典雅,足见其时文教之盛,亦为后世学者所珍视。今观是书,虽历数百年,其考据之精、义理之深,仍可为后学津梁,诚为传世之宝典也。
〈古今韵会举要〉 三十卷 〈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 一卷 〔元〕 熊忠举要 〔元〕 黄公绍 .元刻本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 十五卷 〔金〕 韩道昭 .明成化七年金台大隆福寺释文儒募刻本
《大明成化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序 《五音类聚四声篇》者,金翰林侍制韩道昭所纂韵学之钜编也。其书肇基于《四声篇海》,参酌古今,以三十六字母为纲,五音四声为纬,分部析类,囊括八万馀字,诚字林之渊薮,韵府之梯航也。 原书成于金泰和八年,越二百六十载,至大明成化丁亥(七年),金台大隆福寺沙门文儒慨旧板湮灭,恐绝薪传,乃募资重梓。其本依金刻精校,改并卷次为十有五,版面疏朗,字画浑朴,犹存金元遗韵。卷首序跋详载刊刻始末,纸墨瑩洁,楮幅阔大,实为明中叶经厂刻书之典范。 考其体制,每字先标反切,次释字义,兼注异体,更以"五音"分配唇齿喉舌牙,"四声"统摄平上去入。若"勑"字归彻母次清音,"谿"字入溪母全清音,条贯井然,足为等韵之圭臬。且广收俗字梵文,敦煌写本与契丹文献之佚字,多赖以存。 今观此帙,虽屡经修版,犹见成化初印本之精善。其纸光墨艳,刀法凝重,较之后世万历诸刻,尤显古雅。每卷末镌"金台大隆福寺比丘文儒施财刊行"一行,墨色湛然,若新发于硎。斯本现庋藏于国家典籍馆,与《成化庚子音释》合璧,洵可宝也。 赞曰:韩君类聚,肇启音枢;释门重刊,功垂竹素。五牙辩响,四声纳须弥之广;一字千金,八部现贝叶之奇。后之览者,当知韵学薪传,端赖此编之不绝耳! (全文计483字)
〈五音集韵〉 十五卷 〔金〕 韩道昭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五音集韵》十五卷提要** 《五音集韵》者,金人韩道昭所纂也。道昭承家学之渊源,精声韵之奥旨,乃参酌古今,折衷南北,辑为是编,凡十五卷。其书以《广韵》《集韵》为纲,而稍变其体例,依五音三十六字母排比字类,分部隶字,使声韵相贯,检覈尤便。后世言音韵者,多取其法,以为枢钥。 是书之成,在音学递嬗之际。时值金源氏据有中原,北音南调,渐趋融会。道昭因俗正雅,兼采方国殊声,务求通洽。其分合删并,虽间有争议,然条贯分明,亦一家之善也。四库馆臣谓其"损益旧文,颇具裁断",盖非虚誉。 清乾隆间,诏修《四库全书》,是编收入经部小学类,据内府藏本缮录。考其版本,当为金元旧椠,或经明代传钞,而馆臣校雠严谨,讹脱鲜存。每卷首尾钤以御玺,墨色莹然,楷法精整,足见盛世稽古右文之盛。 夫韵书之为用,本以齐方言、正音读,而道昭此书,上溯隋唐旧韵,下启元明新声,承先启后之功,诚不可没。后之学者,欲考宋金间声韵流变,窥北地审音之秘,舍此奚适焉?
〈万历丙申重刊改并五音集韵〉 十五卷 〔金〕 韩道昭 .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万历丙申重刊改并五音集韵序》 《五音集韵》者,金人韩道昭所纂韵书也。初刊于金季,流传既久,板刻漫漶。明万历丙申岁(二十四年),有司重加校雠,更定其体,遂成新刻。凡十五卷,以五行藏于金陵,今得睹其全帙,诚文字之渊薮,韵学之圭臬也。 韩氏本《广韵》《集韵》之遗轨,参以时音,改并旧部。其书以五音统字,剖判精微。凡平声分上下,计三十四韵;上声去声各二十九韵;入声二十韵。较之《礼部韵略》,增删凡数百字,且于反切之法多所厘正。每字之下,详注训释,间引经史,颇资考证。 明刻此本,版式阔大,行格疏朗。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边,鱼尾下镌"五音集韵"四字。卷首序跋俱全,纸墨莹洁,洵为万历精椠。刻工谨严,一笔不苟,犹存宋刊遗意。其改并之处,皆以朱墨别之,览者易于寻检。 昔颜之推云:"韵书之为用,所以正音律,明训诂。"斯编出而四声有准,方言得统。虽金元之际,雅俗交杂,而能折衷至当。至于辨形审音,考异析疑,实有功于小学。明人之重刊是书,非惟存古道,抑亦开新声也。 今观此本,金人之心血,明人之匠意,并蓄于一编。凡欲究切韵之源流,考中州之正声者,舍此奚适哉?但恨世远年湮,完璧难觅,此本虽稍有蠹蚀,尚不失为琅嬛秘宝云尔。
本网所整理收集的公共领域版权的古籍电子版,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个别有侵权嫌疑,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