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西漢時有「古論」及今文之「魯論」、「齊論」三種,張禹以魯論爲主,兼采齊論,定爲二十篇。何晏作集解。其文辭約義富,雍容和順,紆徐含蓄。


题要

論語孔子弟子關於孔子言行之記錄集。西漢論語,有古文論語與今文經學之二家本,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兩篇,古論二十一篇,有兩子張。今存論語西漢張禹魯論爲主,兼采齊論,除問王知道兩篇,定爲二十篇,時稱張侯論東漢鄭玄論語,即以張侯論爲主,兼采、古兩家,何晏論語集解,亦用張侯論,由此成定本流行。論語較全面表現孔子之思想體系。

本書據四部叢刊景印觀古堂日本正平刻本影印。

有弟子記孔子之言者,有孔子答弟子問,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孔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代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注本有何晏論語集解南朝皇侃論語義疏邢昺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其他版本
日本正平十九年堺浦道祜居士刻本
古逸丛书本

赞论.jpg

底本.jpg

牌记.jpg

排版.jpg

书页.jpg

装帧.jpg

产品实拍

11.jpg

22.jpg

33.jpg

44.jpg

请前往鹏为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