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望溪先生文集又名方望溪先生全集方苞撰。集名。晚年號望溪,故名。文集十八卷,計讀經一卷、讀子史一卷、論說一卷、序一卷、書後題跋一卷、書一卷、贈送序、壽序一卷、傳一卷、紀事一卷、墓誌銘二卷、墓表碑碣二卷、記一卷、頌銘一卷、哀辭、祭文一卷、家訓、家傳等一卷、雜文一卷,共收文三百八十四篇。集外文十卷,計奏劄二卷、議一卷、序跋一卷、書一卷、紀事一卷、墓表、墓誌銘一卷、論傳、雜文等一卷、哀辭、賦、詩等一卷,有詩十五首,又尺牘一卷,共收文百八十二篇。集外文補遺二卷,共收書後、書及哀詞等二十七篇。卷後附方苞年譜文目編年等。

古文雜著,生平不自收拾,稿多散失。此集乃告歸後,門人弟子始爲搜集成編,大抵隨得隨刊,故前後頗不以年月爲詮次。最早由門人王兆符雍正元年輯集未刊行。後友人顧琮亦輯集文另爲一集,時在乾隆五年,亦未刊行。乾隆十一年,程崟又合二家所編文集,增近稿若干,輯成望溪先生文偶抄,不分卷,以文體爲序,收文二百八十餘篇,由方氏抗希堂刊印。然刻印中,編者或有增刪,故傳本收文小有出入,於三百八十一篇至三百八十四篇之間。嘉慶十七年,抗希堂又刊方望溪先生文外集一卷,由曾孫傳貴所輯,收文五十二篇,與前集間有重復。此二本皆收入抗希堂十六種。另尚有方望溪未刻集方望溪逸集望溪奏議等。

戴鈞衡咸豐元年重編文集,即以望溪先生文偶抄爲底本,另輯傳貴所編方望溪先生文外集及其他輯本奏議、遺文佚詩等,合成望溪先生集外文十卷,隨後又補編望溪集外文補遺二卷,後附蘇惇元所撰年譜二卷、望溪文編年目一卷,此即咸豐元年至二年所刊望溪先生文集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咸豐元年戴鈞衡刻本」影印。

編本有江寧書局刻本。另有乾隆十一年刻望溪集,不分卷。乾隆望溪集則爲八卷。嘉慶又有抗希堂刻文外集,不分卷。四部備要排印本等。編本問世後,光緒二十九年又有孫葆田山淵閣叢刊本「望溪文集補遺一卷」;民國十八年,劉聲木又輯直介堂叢刻初編本「望溪文集再續補遺四卷、三續補遺三卷」,二本皆有參考價值,可補編本之闕。集另有版本望溪集八卷「四庫全書抄本」;重訂方望溪先生全稿,又名抗希堂稿;一九二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林紓評點本方望溪集

,字,號靈皋,亦號望溪南山牧叟桐城「桂林方氏」十六世,與方以智同屬方氏家族。自幼聰明,二十四歲至京城,入國子監,以文會友,名聲大振,時稱南第一。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以母病歸,未應殿試。康熙五十年,以爲戴名世南山集作序,下獄。大學士李光地極力營救出獄,免罪入旗,薦入直南書房,改直蒙養齋,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得出旗歸原籍。雍正乾隆間,曆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以事削銜。乾隆七年,因病告老還鄉,賜翰林院侍講銜。從此閉門謝客著書,乾隆十四年病逝。年八十二歲,葬於江蘇六合爲學宗程朱,文章學韓歐,爲桐城派古文初祖,與姚鼐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號爲一代正宗。曾奉高宗命,選八股文成欽定四書文。有望溪文集傳於世。

 


其他版本
清咸丰元年戴钧衡刻二年增刻本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