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臨川先生文集又名臨川集王荊公文集王文正公文集王安石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初由薛昂奉詔編纂宋高宗紹興十年詹大和二本校訂重刊前有黃次山序于敏中天祿琳琅書目卷十,記載臨川先生文集十二冊函,其解題:「王安石著一百卷,前宋黃次山序,考馬端臨文獻通考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國朝査慎行西江志又載王荊公集一百卷,後集八十卷。是書爲卷止一百,則非通考所稱之本矣。西江志所稱一百卷疑即指是書,而後集則別本單行耳。」「則此書原刻于南渡孝宗之世,而時又復經。」內有洪範樂論洪范傳一卷,代曾有單刻本傳世,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明史藝文志皆有著錄,清代以後,單刻本不傳。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孫王玨薛昂遺稿、王安石親筆刻石,參校各本,又復刊刻。詹大和刻本至朝時曾復刻,王玨刻本在元明亦均有遞修和補刊,危素曾收集諸本,增補校訂,集成若干卷,吳澄爲之序。書名亦漸爲臨川集臨川先生文集

本書以「四部叢刊景印嘉靖三十九年撫州刻本」影印。

北宋時所編舊本已失傳,政和末至宣和年間薛昂王棣等受詔編定本于南宋時幾乎不傳,然薛昂家有遺稿,龍舒本所循舊本、詹大和本序言中所提到舊本當爲兩宋之際刊本南宋紹興十年黃次山作敘、詹大和作年譜並編校臨川不存,黃次山所作臨川本序言,見嘉靖何遷本等書前之紹興重刊臨川文集敘,又見四庫館輯本三餘集卷四王介甫文集序詹大和所編年譜,今存南宋紹興年間百卷本龍舒王文公文集王玨紹興二十一年於杭州所刻百卷本浙本臨川先生文集宋元明遞修本。今存龍舒本、本二者之間,編次差別較大。另南宋初年流傳王安石別集,有分前集、後集之本,今傳龍舒本、本,均不分前集、後集,汪藻所依據有前後集是否與鄭樵著録本同,已難以詳考。衢本、袁本郡齋讀書志中著録了一百三十卷本王介甫臨川集,而紹興後期眉山杜仲容曾刊行「大成集」刊本,杜仲容刊本已佚,因晁公武書志撰於中,所著録之本,或爲杜仲容刊本。

蔡絛西清詩話載:「安石嘗云:『李漢豈知韓退之,輯其文不擇美惡,有不可以示子孫者,況垂世乎?』以此語門弟子,意有在焉。而其文迄無善本。如『春殘密葉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詩。金陵獨酌寄劉原甫,皆王君玉詩。『臨津豔豔花千樹』云云,皆王平甫詩。」陳善捫虱新話所載,亦大略相同。據二人所言,則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此百卷之內,菁華具在。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朱子楚辭後語安石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與生平行事心術,略無毫肖。

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臨川唐宋八大家之一。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初知鄞縣,累遷至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荊國公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生力推改革,至神宗即位,乃召安石,以至大用,政績顯著。熙寧二年,爲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罷相。翌年,上復召用之旋即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安石郁然病逝于鐘山,享年六十六歲。累贈爲太傅、舒王,諡號「文」,世稱王文公黃庭堅言:「餘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安石於文學有突出成就,其詩學得其瘦硬,擅長於理與修辭,善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著有三經新義等,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其他版本
明刻本
明嘉靖三十九年何迁刻本
清光绪九年刻本(王临川全集)
明隆庆五年刻本
宋刻本(临川王荆公先生文集)
明万历四十年临川王凤翔光啓堂刻本(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诗文集)
清光绪九年小岯山馆刻本(王临川全集)
四库全书荟要本(乾隆写,临川文集)
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
宋刻元明递修本
清光绪九年听香馆刻本(王临川全集)
清光绪九年溧阳缪氏小山石山房刻本(王临川全集)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临川集)
宋绍兴间刻本
猜你喜欢
梅花百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