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潛夫論東漢王符撰。後漢書王符傳載:「『東漢和帝、安帝』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潛夫論。」今本凡十卷,三十六篇。爲贊學務本遏力論榮賢難明暗考績思賢本政潛歎忠貴浮侈慎微實貢班錄述赦三式愛日斷訟衰制勸將救邊邊議實邊蔔列巫列相列夢列釋難交際明忠本訓德化五德志氏姓敘錄。書論列時政得失,匡正時蔽、解除民瘼,批駁讖緯迷信之說,承先秦「民本」思想,指陳「國以民爲基,貴以賤爲本」,主抑末務本,「爲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愛惜民力,富國強民。其指訐時短,討謫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通篇排偶,遣詞駢儷,然未能全脫「天人感應」論之影響。

是集現存最早刻本爲大德間刻本初時期, 刻仿本已不多見,馮舒順治五年得沈與文所藏版翻刻本,視爲珍本, 令人印抄一部。是本四冊,十行十八字,無格。卷端第一行,書名下,標王符二字,一、二、四、六、七、十,諸卷之後,均有馮舒手跋,且匡、恒等字,亦避諱,缺筆作,當出自本。述古堂藏本原書頁心,高尺六寸三分,寬五寸,末有默庵老人書。馮舒,字己蒼,號默庵,跋其影抄本云:「戊子六月得沈與文所藏板翻刻本,因命工印抄。」該抄本後爲錢遵王述古堂所藏,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錄此本,曾經稽瑞樓楊芸士袁漱六諸家藏弆,圖章累累。

本書以順治五年馮舒家抄本校對,注入專名符以區別人名、地名、年號、朝代、作者。

據本傳在延熹五年。則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末弊政。惟桓帝皇甫規段熲張奐諸人屢與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爲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安定人,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爲邊,三輔內入則巨集農爲邊,巨集農內入則洛陽爲邊,推此以相况,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爲輕棄邊地之炯鑒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爲不愧。惟賢難篇中稱鄧通吮癰爲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爲之諱矣。

,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少好學,有志操,然因庶出之子,舅家無親,故受歧視。耿介不同於俗,亦不屑於求人薦引,所以遊宦不獲升遷。於是憤而隱居著書,終生不仕。见闻广博,其文自成一家時人傳語說:「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足見於當時頗負盛名。

其他版本
四库全书莆要本(乾隆写)
清抄本(佚名录清冯舒校跋,清丁丙跋)
子书百家本(光绪刻、民国石印)
两京遣编本(万历刻)
清乾隆间刘汝弼抄本(清刘汝弼题识)
明末刻本
汉魏丛书本(万历刻、民国影印)
四部丛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写本
清嘉庆间刻本
民国二十六年湖北铅印本
清刻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乾隆刻、光绪刻、宣统石印)
广汉魏丛书本(万历刻、嘉庆刻)
清初刻本
明刻本
四库全书本(乾隆写)
猜你喜欢
申鉴
了凡四训
盐铁论
三字经训诂
评论